以太
- 拼音
- yǐ tài
- 注音
- ㄧˇ ㄊㄞˋ
以太的意思
词语解释
以太
古希腊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近代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
引证解释
古 希腊 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
近代 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 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 康有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 谭嗣同 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孙中山 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
国语辞典
以太
为英语 ether的音译。乃西方的古代物理学家认为充塞于宇宙中传播光热电磁的微妙物质。富于弹性一部稍有振动,即生微波以传达于上下四方。但在相对论提出后这种以太的观念便因不成立而完全被摒弃了。
网络解释
以太 (科学理论)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是物理学史上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其内涵随物理学发展而演变。“以太”一词是英文Ether或Aether的音译。古希腊人以其泛指青天或上层大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质元素除了水、火、气、土之外还有一种居于天空上层的以太。在科学史上它起初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来人们逐渐增加其内涵使它成为某些历史时期物理学家赖以思考的假想物质。
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后来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假定“以太”的不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以有更为简单的解释。
以太的字义分解
以
拼音 yǐ 部首 人 总笔画 4以 [ yǐ ]1.用,拿,把,将。如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2.依然,顺,按照。如以时启闭。物以类聚。3.因为。如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目的在于。如以待时机。以儆效尤。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如梦寐以求。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以内。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9.古同“已”,已经。10.太,甚。如不以急乎?11.及,连及。如富以其邻。 [更多解释]
太
拼音 tài 部首 大 总笔画 4太 [ tài ]1.过于。如太长。2.极端,最。如太甚。太平。3.高,大。如太空。太学。4.很。如不太好。5.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如太老伯。太夫人(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 [更多解释]
以太的分字组词
以太的近音词、同音词
以太的相关词语
【以太】的常见问题
-
以太的拼音是什么?以太怎么读?
答:以太的拼音是:yǐ tài
点击 图标播放以太的发音。 -
以太是什么意思?
答: 古希腊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近代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