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辂
- 拼音
- gé lù
- 注音
- ㄍㄜˊ ㄌㄨˋ
- 繁体
- 革輅
革辂的意思
词语解释
革辂
见“革路”。
引证解释
见“革路”。
网络解释
革辂
车舆名。清代皇帝所乘五辂之一。清初沿明制设小马辇为皇帝乘舆之一。乾隆初改制以小马辇改称革辂,小马辇之制乃废。自乾隆十三年(1748)南郊之祀始,每于大朝日由銮仪卫备陈于午门外皇帝乘用。其制,服马一,骖马三, 设游环和铃,圆盖方轸。辂高一丈二尺三寸,盖高二尺五寸五分, 泥银饰衔圆黄革四。白缎垂幨三层,系白缎带四。四柱高五尺五寸九分,座纵一丈六尺,横八尺三寸五分,四周环以朱阑。辕二,各长一丈九尺五寸,轸长一丈六寸,直径八尺三寸五分。后建大白十二旒,各绣金虎。余制与玉辂同。参见 “玉辂”。
革辂的字义分解
革辂的分字组词
革辂的近音词、同音词
革辂的相关词语
【革辂】的常见问题
-
革辂的拼音是什么?革辂怎么读?
答:革辂的拼音是:gé lù
点击 图标播放革辂的发音。 -
革辂是什么意思?
答: 见“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