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ànchángcăo

拼音
duàn cháng căo
注音
ㄉㄨㄢˋ ㄔㄤˊ ㄘㄠˇ
繁体
斷腸草

断肠草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断肠草duàn cháng căo

  1. 即“钩吻”。

引证解释

  1. 钩吻的别名。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钩吻》:“﹝钩吻﹞ 广 人谓之胡蔓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
    清•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今口外有断肠草人马误食之,立毙。”

  2. 木芙蓉的别名。

    宋•惠洪 《冷斋夜话·诗出本处》:“李太白 诗曰:‘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陶弘景 《仙方注》曰:‘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人。因忆古诗云:‘昔为芙蓉花今成断肠草。’则古人已曾言矣。”

  3. 相思草的别名。

    南朝•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今 秦 赵 间有相思草状如石竹而节节相续一名断肠草,又名愁妇草,亦名霜草人呼寮莎,盖相思之流也。”

国语辞典

断肠草duàn cháng căo

  1. 野葛的别名。参见「野葛」条。

网络解释

断肠草 (植物别称)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钩吻的根部含钩吻碱(葫蔓藤碱)等在离开泥土时略带香味但多闻会令人产生晕眩感。钩吻的叶则含钩吻碱甲、辰等。当中又以钩吻碱子含量最高而钩吻碱寅则毒性最烈。

钩吻可在200-2000米的丘陵、疏林或灌木林[7]向阳的地方生长[3]广布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海南、台湾等地皆有发现。

钩吻的毒性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包括钩吻碱)包括极强烈的神经毒性服食过量即导致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强烈反应肠会发黑粘连,中毒症状包括流涎、恶心、口渴、吞咽困难、发热、呕吐、口吐白沫、抽搐、四肢麻木、肌肉无力、肌肉纤维颤动、舌硬、言语不清、共济失词、烦躁不安、心律失常等。迷走神经时可使心跳减慢、加速及失常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体温不开及血压下降等症状。中毒晚期可引起痉挛、呼吸肌麻痹、窒息、昏迷及休克最后甚至可因心脏衰竭或呼吸衰竭至身亡。其毒理主要为抑制延髓的呼吸中枢当严重受抑制时会引发酸中毒最终可因延髓呼吸中枢及呼吸肌的麻痹而死于呼吸衰竭,同时亦可抑制脑部和脊髓的运动中枢而引起肌肉麻痹。

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就应及时就诊如果时间紧迫可以先给误服钩吻者灌一些鹅血、鸭血、羊血这在临床上已经证明有一定的疗效。

断肠草的字义分解

  • 拼音 duàn 部首总笔画 11

    断 [ duàn ]1.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2.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 zhóng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3.判定,决定。判断。诊断。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4.一定,绝对。断乎不可。断然施行。 [更多解释]

  • 拼音 cháng 部首总笔画 7

    肠 [ cháng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肠子。肠衣。肝肠寸断。羊肠小道。脑满肠肥。 [更多解释]

  • 拼音 cǎo 部首总笔画 9

    草 [ cǎo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2.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草料。柴草。稻草。3.粗糙,不细致。草率( shuài )。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4.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草。草体(❶指汉字草书;❷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6.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草野。草莽。草寇。草贼。7.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草鸡。 [更多解释]

断肠草的分字组词

断肠草的相关词语

【断肠草】的常见问题

  1. 断肠草的拼音是什么?断肠草怎么读?

    答:断肠草的拼音是:duàn cháng căo
    点击 图标播放断肠草的发音。

  2. 断肠草是什么意思?

    答: 即“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