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ōngdiào

拼音
zū yōng diào
注音
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
繁体
租庸調

租庸调的意思

词语解释

租庸调zū yōng diào

  1. 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引证解释

  1. 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 北魏•到 隋 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 唐•开元 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 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 安 史 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新唐书·高祖纪》:“二月乙酉初定租庸调法。”
    《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泰 始籍民之才力者为府兵身租庸调一切蠲之。”
    《明史·食货志二》:“赋役之法, 唐 租庸调犹为近古。”

国语辞典

租庸调zū yōng diào

  1. 一种唐代赋税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丁男、中男授田一顷,每年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服劳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称为「庸」;每户每年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称为「调」。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破坏,此法遂为两税制所取代。

网络解释

租庸调

租庸调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身庸、户调 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北周时的裴侠征收“庸”用以代役。隋文帝开皇十年 (590年),规定丁男50岁免役收庸允许交布帛以代替力役租庸调制初步形成。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定租庸调法: 每丁每年交租2石绢2丈,绵3两。武德七年(624年) 颁布均田制时,对租庸调作详细规定: 每丁每年交租粟2石;调则随乡土所产交绫、绢、絁者,兼调绵3两;输布者,交麻3斤;凡丁,每年服役20日,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3尺。有事而加役15日者,免其调;30日,则租调俱免。与正役一起不得超过50日。

租庸调的字义分解

  • 拼音部首总笔画 10

    租 [ zū ]1.出代价暂用别人的东西。租房。租用。租借地。2.收取一定的代价,把房屋、土地、器物等借给别人使用。租佃。租价。租让。租赁(a.出租;b.租用)。3.出租所收取的钱或实物。房租。地租。4.田赋。租税。 [更多解释]

  • 拼音 yōng 部首 广 总笔画 11

    庸 [ yōng ]1.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2.需要。无庸细述。无庸讳言。3.岂,怎么。庸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4.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庸调。5.功劳。庸绩(功绩)。6.古同“佣”,雇佣。 [更多解释]

  • 拼音 tiáo diào zhōu 部首总笔画 10

    调 [ tiáo diào zhōu ]1.搭配均匀,配合适当。调和。调谐。风调雨顺。饮食失调。2.使搭配均匀,使协调。调配。调味。3.调停使和解(调解双方关系)调停。调处。4.调剂。以临万货,以调盈虚。5.调理使康复。调养。调摄。6.调教;训练。有膂力,善调鹰隼。7.挑逗;戏弄。调笑。调情。调戏。酒后相调。 [更多解释]

租庸调的分字组词

租庸调的相关词语

【租庸调】的常见问题

  1. 租庸调的拼音是什么?租庸调怎么读?

    答:租庸调的拼音是:zū yōng diào
    点击 图标播放租庸调的发音。

  2. 租庸调是什么意思?

    答: 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