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zhèng

拼音
tōng zhèng sī
注音
ㄊㄨㄥ ㄓㄥˋ ㄙ

通政司的意思

词语解释

通政司tōng zhèng sī

  1.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引证解释

  1. 明•清 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
    清•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 范大人 家。”
    亦省称“通政”。 康有为 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
    郑观应 《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

国语辞典

通政司tōng zhèng sī

  1. 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网络解释

通政司

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后改承进司),又称银台。明代有通政使司,设通政使,负责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置有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等。凡朝廷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参与讨论。清代通政使设满、汉各一人;副使,满、汉各一人,官阶与明朝同。不过这一衙门在明、清两代并无实权,如“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视作“清淡衙门”。

通政司的字义分解

  • 拼音 tōng 部首总笔画 10

    通 [ tōng ]1.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2.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3.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4.往来交接。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 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5.普遍、全。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6.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通奸。私通。 [更多解释]

  • 拼音 zhèng 部首总笔画 9

    政 [ zhèng ]1.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2.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3.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4.姓。 [更多解释]

  • 拼音部首总笔画 5

    司 [ sī ]1.主管,操作。司法。司机。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司空(1.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2.复姓)。司徒(1.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2.复姓)。司马(1.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2.复姓)。司寇(1.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2.复姓)。2.官署名称。人事司。3.视察。司日月之长短。4.姓。 [更多解释]

通政司的分字组词

通政司的相关词语

【通政司】的常见问题

  1. 通政司的拼音是什么?通政司怎么读?

    答:通政司的拼音是:tōng zhèng sī
    点击 图标播放通政司的发音。

  2. 通政司是什么意思?

    答: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