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ǔ dù
注音ㄨˇ ㄉㄨˋ
⒈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⒈ 战国 末 韩非 作《五蠧》篇,指斥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蠧民。蠧,蛀虫。
引《晋书·庾峻传》:“秦 塞斯路,利出一官,虽有处士之名,而无爵列於朝者, 商君 谓之‘六蝎’, 韩非 谓之‘五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至如 商 韩 六蝨,五蠹,弃孝废仁,轘药之祸,非虚至也。”
1、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在他著名的《韩非子?五蠹》中提到了“以法为教”。
2、坚贞刚正的人。韩非子?五蠹:『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
3、又如《礼记?大学》里的“生财有道”、《韩非子?五蠹》里的“多钱善贾”等等都成了贺语。
4、现在外面有传草民是因‘云富相争’而倒霉,有说为‘王府除夕案’丢官,更可笑还有人把草民跟廖大亨相提并论,觉着都是被‘打五蠹’所累。
5、“故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