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gānshézào

口干舌燥

拼音 kǒu gān shé zào怎么读

注音 ㄎㄡˇ ㄍㄢ ㄕㄜˊ ㄗㄠˋ

繁体 口乾舌燥

感情中性

近义词舌敝唇焦

口干舌燥的意思

折叠展开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出处三国・魏 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例子那白氏心中正自烦恼,况且连歌数曲,口干舌燥,声气都乏了,为何肯再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正音“干”,读作“gān”,不能读作“gàn”。

辨形“燥”,不能写作“躁”。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指非常干渴。

口干舌燥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如:“任凭他说得口干舌燥,大家依然充耳不闻。”亦作“口燥唇干”。

口干舌燥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hot coppers(weakened by thirst)

口干舌燥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kǒu),口部,共3画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如: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如: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如: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如: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地方。如:口子。

读(gān gàn),干部,共3画

触犯,冒犯,冲犯。如: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如:干禄。干仕。

关连,涉及。如:干系。互不相干。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如:大动干戈。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天干。干支。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个数。如:若干。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跟“湿”相对。如:干燥。干柴。

干的食品或其他东西。如:饼干。豆腐干。

枯竭,尽净,空虚。如:干尽。干杯。

副词,空,徒然,白白地。如:干着急。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如:干亲。

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对方难堪。如:我又干了他一顿。

〈方〉慢待;置之不理。如:把客人干在一旁。

〔干将( jiàng )〕古剑名。

姓。

读(shé),舌部,共6画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如: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语言辩论的代称。如:舌战(激烈议论)。

像舌头的东西。如:帽舌。火舌。

铃或释中的锤。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读(zào),火部,共17画

干,缺少水分。如:干燥。燥裂。燥热。枯燥。

口干舌燥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