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挽严几道》是近代诗人陈三立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死别之痛仍存于插海椽,
救亡之言在雪灯前苦述。
忧虑深埋于蛟蛇的洞穴,
光照昔日曾开启蠛蠓天。
众人嘈杂纷扰自毁前程,
后辈卷入谁能被命定为贤。
通达之人年迈学识受干扰,
灵魂湿润于波涛万里船。
诗意:
这首诗词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陈三立对逝去的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时局的痛惜和忧虑。诗中通过描绘一系列象征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对国家救亡图存的痛切呼吁以及对后辈们命运的担忧。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知识分子被时代所束缚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被历史波澜所决定的无奈。
赏析:
《挽严几道》通过运用丰富的象征意象和意境的构建,展现了陈三立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插海椽、雪灯、蛟蛇、蠛蠓等形象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突出了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诗中的插海椽象征着逝去的友人,雪灯则象征着悼念的场景,而蛟蛇和蠛蠓则暗示着困境和重重障碍。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使诗词更加深入人心,引起读者对生命、历史和命运的思考。
此外,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时局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作者以挽歌的形式,抒发了对国家救亡图存的渴望和对后辈们的忧虑。他对时代的不公、社会的混乱以及知识分子的困境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思考。整首诗以悲怆的情感贯穿,使读者在感受到作者的哀思和忧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总的来说,陈三立的《挽严几道》以其深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展示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首诗词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意境,引发读者对生命、历史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陈三立简介
近现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