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寄题曹公亭》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近代诗词。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曹公亭,表达了对曹公英勇战斗和牺牲的哀思和敬意。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寄题曹公亭
四百年间话战功,
堂堂身手几人同。
一亭留溅哀时泪,
国命如丝系鬼雄。
诗词中的"曹公亭"是一个象征性的地名,在这里代表着曹公的英勇事迹。诗词开头的"四百年间话战功"表明曹公的战功历经了四个世纪,这是对他英勇事迹的赞颂。"堂堂身手几人同"一句则表达了曹公的英勇和威武,他与其他英雄人物一样,都是为国家而战的勇士。
接下来的"一亭留溅哀时泪"展示了诗人的哀思之情。这句诗表明诗人在曹公亭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是对曹公英勇丧生的悼念和缅怀。"国命如丝系鬼雄"一句则表达了曹公为国家所承担的使命和他作为英雄的崇高地位。"国命"指的是国家的命运,"如丝系鬼雄"则描绘了曹公牺牲后,他的英勇精神如同一根细丝般紧紧系在国家之上,象征着他的英灵仍然守护着国家。
这首诗词通过对曹公亭的描绘,表达了对曹公英勇战斗和牺牲的敬意和哀思。诗人通过凄凉的笔触和深情的字句,将悼念之情融入其中,使读者对曹公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精神产生共鸣。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近代历史中英勇战士的崇高形象,并让人们在赏读中感受到对英烈的深深敬意。
陈三立简介
近现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