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抟奇景倚公先
出自近现代:陈三立的《庸庵同年来游白下用前韵赋赠》
曳杖经过数岁年,升平扰乱送华颠。
种桑莫问山河改,得句还连鼓角传。
濡沫余生留我共,控抟奇景倚公先。
谢墩灵谷堪笼袖,待散青苍落绮筵。
鉴赏
《庸庵同年来游白下用前韵赋赠》是近代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曳杖经过数岁年,
我曾曳杖行走过数年,
升平扰乱送华颠。
国家的兴衰变迁送来了繁华的变动。
种桑莫问山河改,
种植桑树不必问山河是否改变,
得句还连鼓角传。
我获得了一句诗句,仍然与战鼓和喇叭传颂。
濡沫余生留我共,
浸润和溅溅的生活留给我,
控抟奇景倚公先。
举起双手捧起奇景,依靠前辈的先例。
谢墩灵谷堪笼袖,
谢墩的灵谷堪称袖中珍宝,
待散青苍落绮筵。
等待散场时,青苍的花瓣将洒落在华丽的宴席上。
这首诗词以写景抒怀的方式展示了诗人陈三立的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诗人通过自己曳杖行走的经历,感叹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表达了对时代风云的感慨。他以种桑、得句等形象来象征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就,同时也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和借鉴。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诗词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共鸣。他描述了自己曳杖行走的岁月,以及国家的兴衰变迁,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的桑树、鼓角、灵谷等形象,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和意境。
整首诗词在情感和意境上相得益彰,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变迁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诗词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前辈先贤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陈三立简介
近现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