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荆溪桥》是宋代仇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荆溪奔流向东,长桥抑制住了它的湍怒。诗中展示了英勇飒爽的景象,白昼昏暗,仿佛见证了孝侯斩蛟的场景。客船逆流而上,帆下樯斜,与悬崖峭壁上的吕梁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船上的双桨划动有力,进退自如,仿佛咫尺间就能攀登千丈高山。诗人来到这里,恰逢冻雨天,停船在孝侯祠下,表达了他对忠孝的敬仰之情。他认为自己一生忠孝,但面对世间的风波恶劣,感到身世如同飘荡在波涛之中。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荆溪桥及其周围的景致,展示了自然界中的壮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较量。通过写桥、水、山、船等元素,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赞颂和对忠孝精神的崇敬。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荆溪的汹涌与长桥的巍峨相对照,突出了桥的压制力和稳健性。同时,通过描绘船只逆流而上,以及船桨的进退自如,表达了顽强拼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诗的结尾,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反衬了世事的艰难和复杂,表达了对忠孝精神的坚守。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的统一。同时,通过表达对忠孝精神的崇敬和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增添了诗词的思想内涵。这首诗词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仇远简介
元代·仇远的简介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 仇远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