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冯校书挽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由魏了翁创作。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尚的志向峻峭如高山,广阔的局势如九州大地,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前途。我充满抱负地投身其中。我在青囊中的书籍让鬼神都为之哭泣,我用黄绢写下的辞章让高冷的冰雪也感到羞惭。只有在槐树下才能体会到羽翼被折断的辛酸,而在兰台上却再也看不到那长发的仙人。玉棺在夜晚踏上了通向青云的旅程,山峰依然耸立,但人世已经变了,白鹤也感到愁苦。
诗意:
《冯校书挽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个人抱负的追求。诗人将高志向比喻为峻峭的高山,将广阔的局势比作九州大地,强调它们对人类命运的重要性。诗人表达了他投身其中的决心和抱负,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鬼神的哭泣,让冰雪也感到羞愧。诗中还描绘了诗人在困境中的痛苦,他感到自己的才能被束缚,无法施展,而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最后,诗人以玉棺夜行、山峰依旧、白鹤愁苦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赏析:
《冯校书挽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通过对高志向、广阔局势和个人命运的比喻,诗人将自己的存在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并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个人抱负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绘槐树下的矛盾和兰台上的失落,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困境和无奈。最后的景象中,玉棺夜行、山峰依旧、白鹤愁苦,给人以时代变迁和人事易逝的深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精准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它既抒发了个人的情感和痛苦,又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引发人们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思考与共鸣。
魏了翁简介
宋代·魏了翁的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 魏了翁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