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读李鹤田钱塘百咏》是宋代汪元量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南浦亭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场景,表达了对越国千年历史的思考,并以吟咏钱塘的方式表达情感。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浦亭边话别时,
扁舟东下浙江湄。
遍将越国千年事,
吟作钱塘百咏诗。
无火可能烧莽卓,
有刀恨不斩高斯。
五陵佳气飞扬尽,
泪洒西风两鬓丝。
诗意:
这首诗词以南浦亭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南浦亭边告别的情景。诗人乘着小舟向东驶向浙江,离别时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他思考着越国千年的历史,将自己的思绪化作了一百首吟咏钱塘的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离别的情感的凝结。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南浦亭的离别场景,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南浦亭是一个重要的离别之地,象征着离散和别离的情感。诗人乘舟东下浙江,向远方驶去,离别的场景给整首诗词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人在思考越国千年的历史时,将自己的思绪化作了一百首吟咏钱塘的诗篇。这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钱塘是古代越国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诗人通过吟咏钱塘,表达了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伤之情。他感叹无火能够烧毁高山莽岛,有刀却无法斩断高斯的恶行。这里的高斯可能指的是当时的贪官污吏,诗人愿意用刀斩断他们,但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在诗中得到了表达。
整首诗词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吟咏之声,表达了对离别和人生的思索,让读者在感受离别的悲凉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正义的关注。
汪元量简介
宋代·汪元量的简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 汪元量的诗(1篇)〕猜你喜欢
- 郁骈罗些
- 谪去抱何冤
-
踏藓青黏屐
出自 唐代 韦庄: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
-
幽意竟何如
出自 唐代 郑絪: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
-
行香天乐羽衣新
出自 唐代 王建: 《题应圣观(观即李林甫旧宅)》
- 劫余一塔残钟灭
-
喷噀起霏雾
出自 宋代 陈造: 《王漕小燕玻璃分韵得路字》
-
千载名愈卓
出自 宋代 强至: 《走笔成一篇答徐君先辈见寄》
-
斋严官重静於常
出自 宋代 梅尧臣: 《次韵和景彝省闱宿斋二首》
- 今古推移几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