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上清轩
出自宋代:文同的《子骏运使八咏堂·桐轩》
晴影满空壁,晨曦上清轩。
庭下双高桐,枝叶蔚以繁。
种者意自远,岂并群木论。
谓可絙朱丝,中有雅韵存。
成之在谁手,但为培霜根。
须知治世音,尽付于此孙。
鉴赏
《子骏运使八咏堂·桐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晴影满空壁,晨曦上清轩。
庭下双高桐,枝叶蔚以繁。
种者意自远,岂并群木论。
谓可絙朱丝,中有雅韵存。
成之在谁手,但为培霜根。
须知治世音,尽付于此孙。
中文译文:
晴朗的光影洒满空壁,晨曦升起在清凉的轩阁。
庭院下有一对高大的桐树,枝叶茂盛繁荣。
种植者的心意来自远方,不会与其他树木相提并论。
有人说这些桐树适合制作竹管乐器,其中蕴含着雅致的音韵。
桐树的成长取决于谁的栽培,只有用心培养才能结出美好的果实。
要知道治理一个国家的声音都寄托在这些后代子孙身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桐轩为题,描绘了一幅桐树的景象,并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诗中的晴影满空壁、晨曦上清轩,以及枝叶繁茂的庭院下双高桐,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明亮清爽的画面。桐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被赋予高洁、正直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描绘桐树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突出了桐树的价值和象征意义。种植桐树的人心中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他们将桐树视为与其他树木不可相提并论的珍贵存在。有人认为桐树的木质适合制作竹管乐器,暗示桐树中蕴含着雅致的音韵和文化内涵。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桐树的成长取决于人的栽培,只有用心培养才能获得美好的结果。这也暗示了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应该交给有能力、有智慧,且有追求美好的后代子孙。
整首诗以桐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桐树的景象和寓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德的赞美。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和责任,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培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文同简介
宋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