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文同的名句 > 天师携此种

天师携此种

出自宋代文同的《天师栗

“天师携此种”出自宋代文同的《天师栗》,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iān shī xié cǐ zhǒ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天师携此种,至自上饶远。
当时十七树,高干倚孤巘。
苍蓬蒺藜大,紫壳槟榔软。
蜀部名果中,推之为上选。

鉴赏

《天师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天师栗》中文译文:
天师携带这种栗子,
从上饶远道而来。
当时有十七棵树,
高干倚靠在孤巘上。
苍蓬和蒺藜茂盛,
紫壳和槟榔柔软。
这是蜀地的名果,
被推崇为上等之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一种名为"天师栗"的水果为主题。诗中提到,天师(指道教的神仙)携带着这种栗子从上饶远道而来。上饶是宋代的一个地方,因此诗中暗示了该水果的稀有性和珍贵性。诗人在描写栗子时,以高大的树干倚靠在孤峰上的形象来形容栗树的高耸和孤立,表达了栗子的独特和宝贵之处。此外,诗人还提到了苍蓬和蒺藜,这些都是丛生的野草,强调了天师栗所生长的环境的荒凉与艰难。而紫壳和槟榔则形容栗子果皮的颜色和果肉的柔软。最后,诗人称赞这种栗子是蜀地的名果,并被推崇为上等之选,表达了对其品质与味道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稀有珍贵的水果,通过对环境和果实特点的描写,展示了它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诗人以简练而准确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山野间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传递出对美食和自然之美的欣赏之情。

文同简介

宋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