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荣公还金山》是明代杨循吉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荣公还金山》
十年不出山,一游即千里。
问师何处来,固亦偶然耳。
人言人闲好,自爱岩谷里。
红尘日扑面,洗眼无清水。
孤身本何将,一钵乃生理。
来既无所牵,去亦谁能止。
昨闻檀越船,风帆欲南指。
别我从此逝,飘飘白云履。
我观世间人,孰不为身使。
唯师乃不然,来往由自己。
归及枇杷熟,忆我青林底。
诗词中文译文:
荣公经过金山归来,
十年不出山,一游即千里。
我问他是从何处来,
他说是偶然的机缘巧合。
人们都说闲适生活好,
我自爱山岩谷里的宁静。
红尘世界每天扑面而来,
却没有清水洗净我的眼睛。
孤身一人该如何应对,
一个钵中的食物就是生命的依靠。
来了就没有什么束缚,
离去又有谁能阻止。
昨天听说檀越的船,
风帆已指向南方。
和我告别后他离去,
像飘飘的白云般消失不见。
我观察世间的人,
有谁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只有我的师傅不同,
他的行动由自己决定。
等到枇杷熟了归来,
回忆起我在青林底的岁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山水和人生哲思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红尘的疏离和对自然山林的向往。诗人通过描述一个名叫荣公的人物,他长时间待在山中不出,但一旦外出游玩,却能跨越千里。诗人问他是如何来到这里的,荣公回答是偶然的。诗人把荣公看作是一种理想的存在,他自爱山林间的宁静,但红尘的喧嚣却扑面而来,让他无法洗净自己的眼睛,暗示了现实世界的纷扰对内心的困扰。
诗中提到的红尘、清水、孤身、一钵乃生理等形象,都反映了人生的现实境遇和生存之道。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认为人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动,不受外界的牵制。唯有诗人的师傅,即荣公的行动与众不同,他的来去由自己掌控,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提到“归及枇杷熟,忆我青林底”,暗示着诗人将在枇杷熟时归来,回忆起自己在青林底的往事。这种归来的暗示,可以理解为对理想境界和内心净土的追求,诗中的青林底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山水和人生境遇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疏离和对自由境界的追求。诗人通过描写一个追求自由和宁静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存方式的思考。诗词的诗意在于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通过回归自然和追求自由,寻找真实的自己。
杨循吉简介
明代·杨循吉的简介
(1458—1546)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君谦。成化二十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好读书,每得意则手舞足蹈,不能自禁,人称“颠主事”。以多病,致仕居支硎山下,课读经史。性狷介,胸襟狭隘,好持人短长。武宗南巡至南京,召赋《打虎曲》称旨,令改武人装,随从左右,常使为乐府、小令,以俳优待之。循吉以为耻而辞归。晚年落寞,更坚癖自好。有《松筹堂集》及杂著多种。
...〔 ► 杨循吉的诗(1篇)〕猜你喜欢
- 试问日边春信
-
一从为客今五年
出自 宋代 王洋: 《外屏不固婢有思逸者小儿作高栅限之》
- 燕无消息雁都回
-
乱峰青虬蟠
出自 宋代 释文珦: 《春夜梦游溪上如世传桃源与梵僧仙子偶具蟠桃》
- 惊起画眠
- 清唳返华表
-
两京齐菜论斤卖
出自 宋代 岳珂: 《东壩以里沿岸人家皆对门植苇於小屿不晓其旨》
-
清真似有雪中香
出自 宋代 强至: 《朱郎中以梅花衣香分惠诸君皆有诗谢依韵和之》
-
篇章杂遝诗句哦
出自 明代 王祎: 《二月望在巩昌客馆夜梦归里中与金十二丈傅九》
-
傍城成虎落
出自 明代 王惟俭: 《秋日过陈见心给谏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