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到竹西
出自明代:潘之恒的《慧庆寺访无怀如庵印宗三开士》
寒山东一曲,云是白莲溪。
寺僻居桥左,林深到竹西。
波生梁日动,梵出径云迷。
莫漫嗟无侣,禅枝喜共栖。
鉴赏
《慧庆寺访无怀如庵印宗三开士》是明代诗人潘之恒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寒山东一曲,云是白莲溪。
寺僻居桥左,林深到竹西。
波生梁日动,梵出径云迷。
莫漫嗟无侣,禅枝喜共栖。
中文译文:
在寒山的东面有一条曲径,云雾弥漫于白莲溪。
寺庙静谧地居于桥的左岸,茂密的林木延伸至竹林的西边。
波浪随着梁上的阳光摇曳,佛殿隐现在蜿蜒的小径和飘渺的云雾之中。
不要沉湎于孤独,禅修的心灵愿与禅杖共栖。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僻静的寺庙景象,以及诗人在这里访问禅师无怀如庵印宗三开士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而优美的描写,展示了自然与禅修的相互关系。
诗的开头,寒山的曲径和白莲溪的云雾交相辉映,给人以清凉幽静的感受。接着,诗人描述寺庙的位置,它静谧地位于桥的左岸,被茂密的林木和竹林环绕。这种环境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和禅修的氛围。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波浪随着阳光在梁上晃动的景象和佛殿隐现在云雾中的景象,表现了禅修的视觉和心灵的体验。梵语是指佛教的语言,这里梵出径云迷的描写暗示了禅修者超越尘世的境界,进入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之境。
最后两句“莫漫嗟无侣,禅枝喜共栖”,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态度。诗人呼吁不要过于嗟叹孤独,而是要欢喜地与禅修共处,把禅修作为心灵的依靠。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禅修心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和智慧的追求,以及禅修对于心灵的滋养和寄托。诗中细腻而含蓄的描写,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让读者进入诗人所创造的禅境之中。
潘之恒简介
明代·潘之恒的简介

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岩寺人,侨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得汪道昆保荐,入“白榆社”。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
...〔 ► 潘之恒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