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诗词:《松》
擎天端作柱,
度汉可为梁。
不受红尘涴,
长依皦日光。
风行气锭韵,
雨过发真香。
偏向闽中道,
炎时散午凉。
中文译文:
高耸的松树像一根支撑天空的柱子,
可以用来架起汉江大桥。
它不受尘世的污染,
长久地依赖皎洁的阳光。
在风中行走,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雨过后更加散发出真正的芳香。
它倾向于闽中的道路,
在炎热的时候散发午后的凉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松树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了对松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松树象征着坚强、高尚和不屈的品质,被赋予了伟大的象征意义。
首先,诗人将松树比作擎天的柱子,形象地描述了松树高耸入云的姿态。接着,诗人说松树可以用来架起汉江大桥,强调了其坚固和可靠的特点。
诗中提到松树不受红尘涴,意味着它不受尘世的污染,保持纯洁无瑕的品性。它长久地依赖皎洁的阳光,显示出对阳光的依赖和渴望。这种对阳光的需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真理、光明和纯正之物的追求。
诗中还描绘了松树在风中行走的景象,强调了其气韵和灵动的特质。风行气锭韵,意味着松树在风中摇摆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在雨过后,松树散发出真正的香气,这表达了松树的自然之美和独特的气息。这种香气在炎热的时候尤为明显,给人带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
最后,诗人提到松树偏向于闽中的道路,意味着它在特定的地域中生长茂盛。闽中地区的松树也因此成为了一种象征和标志。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松树坚强、纯洁、高尚的赞美,并通过对松树的特点和气质的描述,传递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松树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也代表了作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赞扬和追求。
陈宓简介
宋代·陈宓的简介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 ► 陈宓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