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叠但云峰
出自宋代:吴儆的《满庭芳(用前韵并寄)》
水满池塘,莺啼杨柳,燕忙知为泥融。
桃花流水,竹外小桥通。
又是一春憔悴,摘残英、绕遍芳丛。
长安远,平芜尽处,叠叠但云峰。
西湖,行乐处,牙樯漾鹢,锦帐翻红。
想年时桃李,应已成空。
欲写相思寄与,云天阔、难觅征鸿。
空凝想,时时残梦,依约上阳钟。
鉴赏
《满庭芳(用前韵并寄)》是宋代吴儆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满庭芳(用前韵并寄)
水满池塘,莺啼杨柳,燕忙知为泥融。
桃花流水,竹外小桥通。
又是一春憔悴,摘残英、绕遍芳丛。
长安远,平芜尽处,叠叠但云峰。
西湖,行乐处,牙樯漾鹢,锦帐翻红。
想年时桃李,应已成空。
欲写相思寄与,云天阔、难觅征鸿。
空凝想,时时残梦,依约上阳钟。
译文:
池塘里的水满了,杨柳间传来莺啼声,燕子忙碌着筑泥巢。
桃花随流水飘荡,小桥横跨在竹林之外。
又是一个春天,一片凋零的花瓣被采摘,环绕在芳草丛中。
远离长安的地方,平坦的原野尽头,连绵的山峰叠叠而起。
西湖是游乐之地,船上的牙帆映照着白鹭,锦帐翻飞着红色的帷幕。
回想起往昔的桃李芬芳,已经变得一片空虚。
想要写下对思念的寄托,却难觅到远行的鸿雁在云天的辽阔中。
空中凝结着思念,时时刻刻都有残缺的梦境,在约定的上阳钟旁。
诗意和赏析:
《满庭芳(用前韵并寄)》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通过描写水满池塘、莺啼杨柳、燕子忙碌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繁华盛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随流水飘荡、小桥通往竹外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然而,诗人在描绘美景之余,也透露出一丝悲凉之情。他提到一春憔悴,摘残英、绕遍芳丛,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逝去。长安远、平芜尽处、云峰叠叠的描写,暗示了距离和辽阔的空间,以及岁月流转中的变迁和离别之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西湖,将牙樯漾鹢、锦帐翻红的景象描绘得生动而美丽。然而,他又提到桃李芬芳的往昔已成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美好回忆的怀念之情。诗人渴望写下对思念的寄托,却无法找到远行的鸿雁,暗示着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和难以实现的相聚之愿。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既描绘了自然美景,又透露出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思念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既美好又悲凉的氛围中,引发人们对时光流转、离别和思念的思考。同时,诗人运用细腻的语言和意象,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触动。
吴儆简介
宋代·吴儆的简介
吴儆(jǐng)(1125~1183)字益恭,原名备,字恭父,休宁(今属安徽)人。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 ► 吴儆的诗(1篇)〕猜你喜欢
- 已负秦楼素约
-
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
出自 宋代 郭应祥: 《传言玉女(五月四日孙佥判四昆仲携具稽古堂观竞渡,有作)》
-
配礼归清庙
出自 唐代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王氏)》
- 白雪屡传新调寡
- 九折委蛇舞翠虯
- 佶屈修蛇尾
- 青紫丹黄千树林
- 夹江居民万家邑
-
寒香晚节
出自 元代 许有孚: 《摸鱼子·买陂塘旋栽杨柳》
- 一去辽阳系梦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