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洪景伯通判清閟堂鉴赏
诗词:《题洪景伯通判清閟堂》
别乘清名满世间,
却来堂下植檀栾。
已无欲物败人意,
且与此君同岁寒。
夜月半庭金影碎,
秋风一枕玉声残。
雁行吏退铃斋静,
想见巍冠独倚阑。
中文译文:
离开了以名声在世间享有盛誉,
来到堂下种植檀栾。
已经没有欲望使人心烦意乱,
与这位朋友共同经历岁月的寒冷。
夜晚的月光在庭院中洒下金色的碎影,
秋风中只余下一声玉器的悠扬。
雁行的官吏退去,铃声寺中静谧,
想象中见到那位巍然冠冕,独自倚在阑杆上。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题写的是洪景伯通判清閟堂,诗人陈知柔以清雅的文笔表达了离开世俗名利,追求内心宁静和淡泊的情怀。首句“别乘清名满世间”意味着诗人不再追逐权势和名利,而是选择到清閟堂中去,这里象征着宁静和纯净的心灵世界。植檀栾则象征着诗人种植内心的宁静和淡泊。第二句“已无欲物败人意”表达了诗人已经超越了物欲的束缚,不再受到外界的诱惑和扰乱,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此君同岁寒,表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经历人生的风雨和寒冷。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写景色和情感的交融,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和淡泊的追求。夜晚的月光和秋风被用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而金影碎和玉声残则增添了一丝忧伤和离别的意味。最后一句描绘了雁行吏退去,铃声寺中静谧的场景,诗人想象中见到那位巍然冠冕的朋友,独自倚在阑杆上,形成了一幅宁静和高洁的画面。
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理想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思念和祝福。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追求心灵自由和清静的追求,以及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陈知柔简介
宋代·陈知柔的简介
(?—1184)宋泉州永春人,字体仁,号休斋,一号弱翁。高宗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判官。历知循州、贺州。与秦桧子秦熺同榜进士,桧当轴,同年多以攀援致通显,知柔独不阿附。解官归,主管冲祐观。有《易本旨》、《春秋义例》、《易大传》、《易图》、《诗声谱》、《论语后传》等。
...〔 ► 陈知柔的诗(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