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怀古上人见访》鉴赏

原文

隔岭僧来宿,闲同倚石楼。
漏声过半夜,月色近中秋。
雅道玄须到,权门险莫游。
此心方共适,明月更相留。

赏析

《喜怀古上人见访》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魏野。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隔岭僧来宿,
闲同倚石楼。
漏声过半夜,
月色近中秋。
雅道玄须到,
权门险莫游。
此心方共适,
明月更相留。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隔着山岭来到作者的住处过夜,两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共同倚靠着石楼。深夜里,钟声传过半夜,月色也渐渐接近中秋的明亮。诗中表达了对雅道和玄学的向往,暗示权贵之门险恶,不宜轻易涉足。作者希望与这位僧人一同欣赏这美好的时刻,让明月更久留。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宁静和智慧的向往。诗中的隔岭僧人象征着远方的智者,他的到来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宁静祥和。作者与僧人倚靠石楼,象征两人心灵的交流与共鸣。夜晚的钟声与月色增添了一种庄严肃穆和寂静的氛围,与自然融为一体。诗中表达了对高雅知识和玄学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世俗权力的险恶和不宜触碰。

诗的最后两句"此心方共适,明月更相留"表达了作者和僧人在这个美好时刻心灵的契合和共鸣,也是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延续的期盼。明月在诗中象征着美好的时刻和智慧的光芒,作者希望这种美好能够延续下去,让明月更久留。

这首诗通过以自然景物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智慧和高雅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世俗权力的警惕和回避。诗意深邃而含蓄,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清幽情趣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魏野简介

唐代·魏野的简介

(960—1020)陕州陕县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不求仕进,自筑草堂,弹琴赋诗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阴,与表兄李渎同被举荐,上表以病辞,诏州县常加存抚。与王旦、寇准友善,常往来酬唱。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有《东观集》、《草堂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