跱的国语辞典解释
跱 拼音:[zhì] 注音:[ㄓˋ]
详细解释:动
1.留止、伫立。 引证:《淮南子•修务》:“鹤跱而不食,昼吟宵哭。”《续汉书志•第一二•天文志下》:“大将军何进令司隶校尉袁绍私募兵千余人,阴跱雒阳城外。”
2.对峙、对立。 引证:《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方今英雄棋跱,豺狼闚望。”《晋书•卷五四•陆机传》:“遂跻天号,鼎跱而立。”
名
◎行馆、招待所。 引证:《后汉书•卷三•章帝纪》:“丁酉,南巡狩,诏所经道上,郡县无得设储跱。”
康熙字典
跱【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直里切《集韻》《韻會》丈里切,音峙。《類篇》跱䠧,行不進。《博雅》跱,止也。
又《後漢·章帝紀》所經道上郡縣,無得設儲跱。《註》具也。
又《正韻》丈几切,音豸。與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