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居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详细解释
百科解释【释义】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基础信息
拼音dǐng zú ér jū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ㄦˊ ㄐㄨ
感情鼎足而居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鼎足而立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意思解释)
-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意思解释)
- 吹竹弹丝(意思解释)
- 休休有容(意思解释)
- 跨凤乘鸾(意思解释)
- 再作冯妇(意思解释)
- 远水救不得近火(意思解释)
- 三江五湖(意思解释)
- 求同存异(意思解释)
- 春意阑珊(意思解释)
- 饮冰茹蘖(意思解释)
- 金貂取酒(意思解释)
- 字若涂鸦(意思解释)
- 褐衣不完(意思解释)
- 离本徼末(意思解释)
- 抗颜为师(意思解释)
- 仙风道气(意思解释)
-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意思解释)
- 骚翁墨客(意思解释)
- 云集雾散(意思解释)
- 咬钉嚼铁(意思解释)
- 阴阳惨舒(意思解释)
- 织锦回文(意思解释)
- 七扭八拗(意思解释)
- 名声狼藉(意思解释)
- 闭目养神(意思解释)
- 溢于文辞(意思解释)
- 括囊不言(意思解释)
※ 鼎足而居的意思解释、鼎足而居是什么意思由古诗句网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聊以解嘲 | 姑且用来解释被人嘲笑的事情。 |
褒衣博带 |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刿心怵目 | 见“刿目怵心”。 |
令人钦佩 | 让人高度敬重。 |
齑身粉骨 | 齑:碎。指粉身碎骨。 |
夫负妻戴 | 相传春秋时,楚狂接舆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之,请为治淮南。接舆笑而不应。其妻以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见汉刘向《列女传·楚接舆妻》。故以“夫负妻戴”谓夫妻远徙避世,不慕荣利。 |
辞简意赅 | 简:简练;赅:完备。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
犹解倒悬 | 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 |
夫妻无隔夜之仇 | 夫妻之间没有隔夜解不开的仇怨。形容夫妻间的恩怨容易化解。 |
贞元会合 | 指新旧更迭。 |
一无所见 | 什么也没有看见 |
横灾飞祸 | 见“横祸飞灾”。 |
一尘不到 | 形容清净纯洁。 |
甘贫守节 | 甘:情愿,乐意。甘受贫困,守住志节 |
衒玉求售 | 见“衒玉自售”。 |
旋乾转坤 | 扭转天地。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
都俞吁咈 | 皆为古汉语叹词。吁,不同意;咈,反对;都,赞美;俞,同意。本以表示尧、舜、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后用以赞美君臣间论政之和洽。 |
悔之无及 | 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 |
不值一哂 |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指毫无意义或表示轻视。 |
冯驩弹铗 |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
泣下如雨 |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
豪厘之差,将致千里 | 豪:通“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差:差异;致:招引。指极其微小的差错,最终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不得违误 | 公文用语,不得违反命令,耽误公事。 |
春韭秋菘 | 韭:韭菜;菘:一种阔叶蔬菜。泛指时新菜蔬。 |
班駮陆离 | 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同“班师回朝”。 |
槐宫棘寺 | 三公九卿的官署。 |
时不再至 | 比喻时间过去了不再回来。 |
活捉生擒 | 擒:捕捉。活着被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