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晓抵九江作》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近代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黎明时分抵达九江,夜半悄然藏舟启程,江湖摇摆,情况令人怜悯。闭上眼睛,风浪扰动着枕头,抚摸胸膛,家国之忧逼近灯前。床榻上传来呼噜声,邻人的打鼾仿佛是雷鸣。晨曦中,孤独的小船透过篷帆漏进美丽的阳光。离琵琶亭只有一步之遥,站起身来,眺望哭泣的雁群在万峰之巅飞翔。
诗意和赏析:
《晓抵九江作》描绘了一个早晨抵达九江的场景,以及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绪。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国之忧、孤独和自然景色的体验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和黎明的对比,展示了作者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夜晚的江湖摇摆,给人以悲凉和可怜之感,而黎明时分,阳光透过篷帆的缝隙,照耀在小船上,给人以一线希望和美好的感觉。这种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起伏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中还融入了对家国之忧的表达。抚摸胸膛的动作象征着对家国的思念和担忧,而邻床传来的打鼾声则与雷鸣相类比,揭示出作者对家国动荡局势的忧虑。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真实。
最后几句描述了作者离琵琶亭只有咫尺之遥,但仍然站起身来观看哭泣的雁群在万峰之巅飞翔。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同时,雁群的哭泣也可被视作对人世间离别和辛酸的象征,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情感。
总而言之,《晓抵九江作》通过对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作者在早晨抵达九江时的内心感受和情绪,表达了对家国之忧、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广阔世界的向往。这首诗词既展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又具有普遍的共鸣和思考价值。
陈三立简介
近现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