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诗词:《题程道存之罘出险图》
中文译文:
梦痕犹并雪山浮,
十九年余一掉头。
又托漏舟迷死所,
呼携丛稿塞横流。
诗意:
这首诗是近代诗人陈三立所写,通过对一幅画作的题词,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漂浮在雪山之上的景象,然后在十九年后,他把头转向另一个方向。之后,他又陷入了迷途,仿佛被一艘漏水的船所困扰,无法找到生存的出口。他呼唤着,带着一堆未完成的手稿,被横流所阻塞。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和梦想的思考。诗中的"梦痕"和"雪山浮"传递出一种虚幻和超越现实的意象,暗示着人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的困难和艰险。"十九年余一掉头"表明作者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却在某一刻改变了方向,可能是对过去的反思和重新定位。"托漏舟迷死所"揭示了作者在新的道路上又遇到了困难和迷茫,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出口。"呼携丛稿塞横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呼唤和追求,同时也显现出他的创作热情和未完成的心愿。整首诗通过描绘意象和抒发情感,呈现了一种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和对困境的坚持,展示了陈三立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陈三立简介
近现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