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李曾伯的名句 > 登临何处是无愁

登临何处是无愁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过鄂渚登南楼

“登临何处是无愁”出自宋代李曾伯的《过鄂渚登南楼》,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ēng lín hé chǔ shì wú chóu,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
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
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
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

鉴赏

《过鄂渚登南楼》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多次登上南楼游览,今次重回已有二十个秋。回首之间仿佛还是昨天,站在高处无忧无虑。美丽的山峰常在,这条江水如同白发老人。夜幕未降明月升起,我将返回笠泽的小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多次游览南楼的情景,他重回南楼时已过了二十个秋天。诗人回首往事时仿佛还是昨天,站在南楼高处时无忧无虑。他赞美了山峰的壮丽和江水的清澈,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夜幕降临之前,明月升起,诗人准备乘坐小舟返回笠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南楼的游览经历,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的开篇,表达了他多次登上南楼的经历,并且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了二十个秋天,凸显了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

接着,诗人以"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表达了回首往事时的感慨,仿佛一切都还像昨天一样,站在高处俯瞰江山时没有忧愁之心。这种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豁达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的"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表达了诗人对山峰和江水的赞美之情。诗人认为美丽的山峰一直存在,而江水则像白发老人一样伴随岁月流淌,这种景色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人生的感慨。

最后两句"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揭示了诗人准备离去的场景。诗人在夜幕降临之前,明月已经升起,暗示了黄昏的来临。他准备乘坐小舟返回笠泽,这里既是现实的归程,也有可能象征着离别和辗转。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峰、江水和明月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生活的热爱。诗人把自己的感慨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诗词富有意境和感情,给读者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李曾伯简介

宋代·李曾伯的简介

李曾伯

李曾伯(1198~1265至1275间) 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 ► 李曾伯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