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须尽挽天河水
出自宋代:魏了翁的《六月十四次韵樊武仲喜雨》
谁信夔夔解感神,嘤嘤赤子母心熏。
为将一滴翻瓢水,散作千家举臿云。
大化无端长寂寂,众形有欲自芸芸。
更须尽挽天河水,亟与三边洗恶氛。
鉴赏
诗词:《六月十四次韵樊武仲喜雨》
中文译文:
谁相信那鸟儿悲鸣,似乎能感动神灵;
它们啼叫,如同赤子的母亲的心意,感动了天地万物。
就像一滴水翻入瓢中,瞬间变成了千家万户的雨点。
无端的大化带来了长久的寂静,万物的形态又渴望着变幻多样。
我们需要努力汲取天河的水,迅速洗净三边的恶氛。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魏了翁创作的一首诗词,以描绘六月十四日的雨景为主题。诗人以雨水的形态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喜悦和期盼,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受。诗中以鸟儿的悲鸣、雨水的滋润来象征人们内心的情感,突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通过描绘雨水的力量和洗涤作用,诗人呼吁人们应当挽起袖子,积极改造社会,清除污秽,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赏析:
《六月十四次韵樊武仲喜雨》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夏日的雨水,通过雨水的形态和作用,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使得抽象的雨水形象化,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通过鸟儿的哀鸣、母亲的爱、水滴的转化等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的主题是雨水,但其中蕴含了对社会的期盼和呼唤。诗人借雨水的洗涤之力,表达了对社会污秽和不公的不满,呼吁人们共同努力改变现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使得诗意清晰明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自然景观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理,同时也启示人们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改造社会,追求美好的生活。它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鼓舞人心,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共鸣和思考。
魏了翁简介
宋代·魏了翁的简介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 魏了翁的诗(1篇)〕猜你喜欢
- 历阳前事知何实
-
一笑横笛
出自 宋代 李曾伯: 《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
-
妖精鬼魅斗神通
出自 唐代 许碏: 《题南岳招仙观壁上(题此诗后数日上升)》
-
在昔清班方衮衮
出自 宋代 袁说友: 《过广安军王恭父大著墓》
- 相望廿里近
-
吐出阳和节爱亭
出自 明代 陈淳: 《依方宗丞和林签判赏梅进璧水之韵》
- 森戟凝香古佳处
- 立国自有疆
-
开缄乃放之
出自 宋代 苏轼: 《余自城中还道中云气自山中来如群马奔突以手》
- 毋乃趁朝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