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魏了翁的名句 > 江东老父史

江东老父史

出自宋代魏了翁的《李郎中挽诗二首

“江东老父史”出自宋代魏了翁的《李郎中挽诗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āng dōng lǎo fù shǐ,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解道公行止,江东老父史
群州垂瘵死,肤使为更生。
民裕身逾瘠,时危命亦轻。
浔阳江上月,犹傍谏书明。

鉴赏

《李郎中挽诗二首》是宋代魏了翁创作的一组诗词。以下是这两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一:

解道公行止,
江东老父史。
群州垂瘵死,
肤使为更生。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老人的境遇。老人名叫解道公,他在江东地区以史官的身份行走。在这个地方,有很多地方官员因为瘟疫而死去,而解道公则通过治疗病患的皮肤使他们得以重获新生。

这首诗词表达了解道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他不畏艰险,尽力拯救人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医术,为沉痾致死的人们带来希望和新生。诗中的"江东老父史"指的是解道公在江东地区的公职身份,他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记录历史。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解道公的行止和他的医术,表达了作者对于坚守初心、执着追求的敬佩之情。解道公不仅是一位医者,更是一位救死扶伤的英雄,他的精神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

诗二:

民裕身逾瘠,
时危命亦轻。
浔阳江上月,
犹傍谏书明。

这首诗词以另一种角度描绘了宋代时期的社会困境。民众的生活贫困困苦,人们的身体状况日益衰弱,而在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的生死考验也变得轻飘飘的。

诗中的"民裕身逾瘠"表达了人们生活贫困的状态,"时危命亦轻"则表明在如此困难的时代,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重视程度变得较低。这种形容方式既揭示了社会的困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浔阳江上月,犹傍谏书明"通过对浔阳江上的月光的描绘,暗示了即使在黑暗的时代,依然有一些人保持着清明的心智,不畏艰险,以谏言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

这首诗词通过对困境中的人们的描绘,传达了对社会困境的关注和思索。同时,它也呼唤着那些有良知的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守自己的信念,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魏了翁简介

宋代·魏了翁的简介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 魏了翁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