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采绣非针缕
出自宋代:晁补之的《复用前韵赠祠部陈元舆》
行乐曾闻戒迟暮,人生波上飞凫聚。
兰亭往事如过雨,山阴修竹空千古。
陈侯挥翰少年时,三赋声名动人主。
可是高才弃绳矩,自然采绣非针缕。
五十天南把一麾,犹得无襦歌叔度。
邂逅西城筑冶墟,王官继日车连户。
自言春晚洞庭归,日落江南得佳句。
倾盖何妨许如故,执鞭况是平生慕。
但忧笔陈困攻坚,傥许寻盟解围去。
鉴赏
《复用前韵赠祠部陈元舆》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乐曾闻戒迟暮,
曾经听说过人生的快乐不可拖延,
人生如同波浪,飞凫聚集在波上。
兰亭的往事如同过去的雨水,
山阴的修竹空空荡荡,却留下了千古的空灵之美。
陈侯挥翰少年时,
陈元舆在年少时挥毫写字,
三篇赋作声名动人君主。
可是他却放弃了高才的束缚,
自然而然地追求了艺术的卓越,
不再拘泥于绣花般的工艺。
五十天南把一麾,
五十岁时,他南征北战,指挥一方。
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袍袖和歌咏叔度一样的功名。
偶然在西城邂逅筑冶墟,
王官继续日复一日地车马连绵。
他自称春晚洞庭,归来江南,带回了佳句。
日落时分,他倾心吟咏古人,无妨许如故,
手握鞭子,尤其是对他平生所敬慕的事物更加热情。
然而,他仍然忧心忡忡地陈述着自己在攻坚困难中的困扰,
希望能够找到盟友共同解围。
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补之对陈元舆的赞扬和惋惜之情。陈元舆年少时有出众的才华和声名,但他选择了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放弃了世俗的功名利禄。他在岁月的洗礼中成长,虽然未能获得世俗的荣耀,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和对困难的坚持。晁补之对他的行为表示敬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和困惑。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为载体,通过对陈元舆的赞颂,探讨了艺术与功名、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关系,并表达了对攻坚困难的探索和解围的期望。
晁补之简介
宋代·晁补之的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 晁补之的诗(1篇)〕猜你喜欢
- 年年啼鸟怨东风
-
舟上独凄凉
出自 唐代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
- 更饶华润
-
转蓬分首入梅头
出自 宋代 曾丰: 《甲辰岁与涂汉英别己酉复相过遽告行固小留之》
- 薰风自南来
-
春风眇无迹
出自 郭印: 《和蒲大受王园泛舟用文老韵》
- 年已如秋老
- 历践何足数
-
下受寒泉惠
出自 宋代 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柏轩》
-
不见飞黄至
出自 明代 梁有誉: 《喜归述怀留别李于鳞王元美徐子与宗子相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