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文同的名句 > 当衡谁与知

当衡谁与知

出自宋代文同的《送张兢无悔秘校赴调

“当衡谁与知”出自宋代文同的《送张兢无悔秘校赴调》,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dāng héng shuí yǔ zhī,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

无悔富道谊,卷藏无所施。
端笏拜上官,十年走阶墀。
人皆为嗟惋,君独安且怡。
又执考书去,当衡谁与知

鉴赏

《送张兢无悔秘校赴调》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无悔富道谊,卷藏无所施。
端笏拜上官,十年走阶墀。
人皆为嗟惋,君独安且怡。
又执考书去,当衡谁与知。

诗意:
这首诗词是送别张兢,他是一位无悔地追求友谊和修养的人。他平素默默积藏,但无所施展。他恭敬地向上官行礼,十年来一直在官场上奔波。人们都为他的境况感到惋惜,而他却能够安然自得。他又带着考试的书籍离去,面临考试时,将会有谁来了解他的辛苦和压力呢?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送别张兢的情感。首先,诗人称赞了张兢对友谊和道义的珍视,他富有这些品质,但却没有机会施展。这种无处施展的情况可能与张兢在官场上的境遇有关,他可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或认可。尽管如此,张兢对待这一切的态度却是平和从容,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安宁和快乐。

诗中提到张兢带着考书离去,这表明他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然而,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在他面临考试的时候,有谁能真正了解他的辛苦和压力呢?这是对张兢在官场上的辛苦和努力的一种思考和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张兢的赞美和思考。它提醒人们珍视友谊和道义,以及在困境中保持从容和乐观的态度。同时,它也反思了官场中的压力和不易被理解的境况,传达出一种对辛苦努力者的关怀和同情。

文同简介

宋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