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中秋月》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秋月
隔林滟滟生寒浪,
倚汉岧岧数乱峰。
记得旧山曾此夕,
碧岩千尺坐高松。
望外物容澄似水,
坐中秋力凛如刀。
此身直愿乘双翼,
飞上三峰第一高。
中文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的光芒,透过树林的缝隙,泛起一层层寒冷的波浪。
我倚靠在崇山峻岭之间,数数那些参差不齐的山峰。
我记得以前在故乡的山上,也曾经度过这样的夜晚,坐在高耸的碧岩上,千尺高的松树旁。
望着远处的景物,它们清晰地映在水面上,就像镜子一样。而我坐在这里,中秋的气势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
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够乘着双翼,飞到三峰之巅,成为最高的存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思考和向往。诗人通过描写月亮的光芒透过树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同时通过描述崇山峻岭和高耸的碧岩、千尺高的松树,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高远。
诗人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渴望。他回忆起自己在故乡的山上度过的中秋之夜,以及坐在高岩上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而他对望远处的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同时也突显了中秋之夜的气势和力量。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能够乘着双翼,飞到三峰之巅,成为最高的存在。这里的"三峰第一高"可以理解为对卓越和卓越地位的追求,也可以视为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人通过对中秋的描绘,也突出了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特殊意义,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追求卓越的向往。
文同简介
宋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1篇)〕猜你喜欢
-
壮心直气未全销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江西裴常侍以优礼见待又蒙赠诗辄叙鄙诚用伸感谢》
- 折腰思汉北
- 怀君未忍去
- 半壁栖夜魄
-
霁月行濂水
出自 宋代 方岳: 《式贤和杜夔府百韵过余秋崖下大篇舂容笔力乃》
-
魏文敦信义
出自 宋代 胡寅: 《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
-
著地残花厚一分
出自 宋代 郑獬: 《和张公达暮春寄宋使君》
-
楚魂湘血恨悠悠
出自 无名氏: 《杨柳枝 依托宋宫人玉真鬼词,与金李生遇,》
-
已复堕衰境
出自 宋代 陆游: 《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
- 红垂受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