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张耒的名句 > 牡丹丛畔过清明

牡丹丛畔过清明

出自宋代张耒的《寓寺八首

“牡丹丛畔过清明”出自宋代张耒的《寓寺八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ǔ dān cóng pàn guò qīng mí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病卧淮阳太昊城,牡丹丛畔过清明
那知春暮长江上,竹里招提听晓莺。

鉴赏

《寓寺八首》是张耒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作者病卧在淮阳太昊城寺庙中,经过牡丹丛时,不料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病卧淮阳太昊城,
牡丹丛畔过清明。
那知春暮长江上,
竹里招提听晓莺。

中文译文:
我病卧在淮阳太昊城,
在牡丹丛边度过了清明。
谁知道春天的黄昏长江上,
竹林里的招提庙里传来了黎明时的莺声。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病卧在淮阳太昊城寺庙中的情景。在清明时节,他经过牡丹丛时,突然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作者表现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尽管他身体虚弱,但他通过感受春天的到来,与大自然产生了共鸣,感叹春光的美好。

赏析:
1. 这首诗以病卧淮阳太昊城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声音,展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病榻上的作者通过牡丹丛和竹林中的声音,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表现出了一种超越病痛的豁达心态。
2. 诗中的牡丹丛、长江和竹林等意象形象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景色。牡丹被视为中国传统的美丽花卉,代表繁荣和富贵;长江象征着壮丽和永恒;竹林则象征着静谧和清雅。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3. 诗中的"招提"指的是招提寺,这是一个佛教寺庙的名称。作者听到春天的声音正是从竹林中传来的招提庙的莺声,这种宗教意象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使诗歌具有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意味。
4.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声音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在病榻上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尽管作者身处困境,但他通过感受春天的到来,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媒介,表达了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美的追求,给人以启迪和慰藉。

总之,这首诗《寓寺八首》通过描绘作者病卧在寺庙中,却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通过自然景色和声音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美好的追求。这首诗给人以启迪,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价值和自然的美妙。

张耒简介

宋代·张耒的简介

张耒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 ► 张耒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