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长安秋夜》是唐代诗人章孝标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田家无五行,
水旱卜蛙声。
牛犊乘春放,
儿童候暖耕。
池塘烟未起,
桑柘雨初晴。
步晚香醪熟,
村村自送迎。
诗意:
《长安秋夜》描述了唐代长安城郊的秋夜景象。诗中描绘了农家田园的生活场景,以及秋天的农事活动和农民的喜庆气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长安城郊秋夜的景象,展示了农家田园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劳作情景。下面对诗中的几个重要意象进行分析:
首句“田家无五行”,表达了农家缺乏五谷丰收的困境。这里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象征着五种农产品,即金谷(稻谷)、木谷(谷子)、水谷(黍谷)、火谷(粟谷)和土谷(麦谷)。
接着,“水旱卜蛙声”一句,通过描绘水旱不调的景象,表达了农民对于水源的渴望和对农耕生活的期盼。卜蛙声是通过青蛙的叫声来占卜水源是否充沛的方式。
“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这两句描绘了农民在春天放牛和儿童等待温暖的天气开始耕作的情景。这里展示了农民对于春天的期待和对农耕工作的热切心情。
接下来的两句“池塘烟未起,桑柘雨初晴”,以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秋天的湿润和雨后初晴的气象。池塘烟未起意味着早晨的水汽还未散去,而桑柘雨初晴则描绘了雨后初霁的景象。
最后两句“步晚香醪熟,村村自送迎”,描绘了夜晚的香醪熟透,村民们互相邀请品尝,共享丰收的喜悦。这里通过描绘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农民对于丰收的庆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唐代农村的农事生活和农民的喜庆气氛,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寥寥数语的写意,展示了丰收带来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章孝标简介
唐代·章孝标的简介
章孝标(791—873年),唐代诗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李绅镇守扬州时,于宴集上,以“春雪”命题赋诗。章孝标下笔立就:“六出飞花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满座皆惊服。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由长安南归,先寄友人一书,其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踌躇满志之状跃然纸上。适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大惭拜谢赐教。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事,终秘书省正字。有诗集一卷。韦庄编的《又玄集》录其《归海上旧居》、《长安春日》两首,称其深得诗律之精义。
...〔 ► 章孝标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