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龙阳山行遇雨》是明代薛瑄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岁晚山行深,
山中水重叠。
丛篁夹溪桥,
桥断横槎接。
阴雨竟连朝,
云林黯一色。
虚风忽冷然,
萧萧坠黄叶。
抚景复何为,
内顾远游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遇雨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龙阳山中行走时遇到的雨天景色。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感叹和对旅途的思考。
诗的开头表达了岁末山行的深远,山中的溪水叠叠重重,暗示着山行的辛苦和险阻。接着,诗中出现了丛篁夹溪的桥,但桥已经断裂,只能用横槎相连,形容了山中环境的艰险和难行。
之后,阴雨连绵,雨水不断,持续了整个早晨,使得云林间变得昏暗,一片阴沉。这种氛围给人一种压抑和沉寂的感觉,也暗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和困顿。
接着,诗中出现了虚风,突然而至,带来了寒冷的感觉,仿佛是秋天的凉风吹散了黄叶。这里的虚风和萧萧坠黄叶,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在旅途中回首抚摸着这些景色,思考着自己的行为和所追求的目标。
最后两句诗,抚景复何为,内顾远游客,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和反思。诗人在观赏自然景色的同时,内心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境。这里的远游客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他对自己的旅途和人生进行了内省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中遇雨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自我反思,诗人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抒发。
薛瑄简介
明代·薛瑄的简介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 薛瑄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