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昆山听杨生曲有赠》是明代潘之恒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昆山板桥南岸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柳树垂丝、雨水润山、潮水淹堤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旧之情。
诗词通过板桥南岸的柳树形容得像丝一般柔软而婉转,引发读者对美景的遐想。接着,作者提到柳树下有人演唱《白苎》一曲,表明即使时光流转,古老的文化和艺术依然能够传承和流传。而红牙则是根据梁词而作的乐曲,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作者运用了雨水增添山峦翠绿的描写,使整个山水更加鲜活生动。潮水涨过堤岸,留下了隐约的痕迹,使人产生思考和遐想,也为诗词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年少时光和旧时友谊的怀念之情。作者感叹年少时能够欣赏到这首美妙的曲调,而如今时光已逝,旧友散落,留给人的只有悲伤和怀念。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的景物和情感的表达,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友谊的珍惜。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岁月流转、时光变迁所带来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留恋和思考。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鸣。
潘之恒简介
明代·潘之恒的简介

潘之恒(约1536—1621)字景升,号鸾啸生,冰华生,安徽歙县、岩寺人,侨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嘉靖间官至中书舍人。明代戏曲评论家、诗人。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得汪道昆保荐,入“白榆社”。与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交好。曾从事《盛明杂剧》的编校工作。撰有《叙曲》、《吴剧》、《曲派》等剧评,均收入《亘史》、《鸾啸小品》两集中,撰有诗集《涉江集》。晚年,与黄山结下不解之缘,在黄山汤泉附近建“有芑堂”,广邀宾朋、名人游黄山,使黄山知名度大大提高。又于万历年间重编黄山志,取名《黄海》,随撰随刻,至去世未完稿。
...〔 ► 潘之恒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