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颂古二十一首》是宋代释鼎需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一种境界,表达了禅宗的解脱和超越人世的精神追求。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离开荒野的广袤无垠,不如不离。
过去和现在都是无边无际,如今也无法停下。
倒骑在佛殿前三扇大门,又将三扇门挂在悬空的柱子上。
诗意:
这首诗以禅宗的思想为背景,通过表达一种超越世俗和物质的境界,强调了解脱和摆脱束缚的重要性。诗人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认为在茫茫的世界中漂泊和追逐无意义,与其如此不如不离开。他认为过去和现在都是过渡的状态,永远没有真正的停留,所以他选择了超脱的生活方式。
赏析:
《颂古二十一首》充满了禅宗的哲理和诗性。诗人通过描绘荒野广袤无垠的景象,暗示了世间的无边无际和轮回的循环。他认为在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中追寻和追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时间的延续中,过去与现在都只是过渡,没有真正的停留。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选择了摆脱世俗束缚的生活方式。他倒骑在佛殿前的三扇大门之前,将这三扇门挂在悬空的柱子上,象征性地表示他不再受到物质和世俗的束缚,追求超脱和解脱的境界。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诗人对于世间的繁华和追求都持一种冷漠和超然的态度。通过象征性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解脱的渴望,强调了超脱尘世的重要性。诗词言简意深,具有禅宗的哲学感。
释鼎需简介
宋代·释鼎需的简介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高宗绍兴初谒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泉州守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 ► 释鼎需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