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感怀二十首》是现代诗人陈独秀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取士必取骨,相马莫相毛。
淮南养宾客,所重斗与筲。
照蝉不明火,振树将徒劳。
哀哉蒙鸠子,托命于苇苕。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四个意象,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中一些价值观的思考和感怀。作者以朝代和社会的现象为背景,借用象征性的词语和形象,表达了自身的观点和情感。
赏析:
1. 第一句"取士必取骨,相马莫相毛":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选拔人才的看法。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应该注重骨骼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外表的貌似。这是对现实社会盲目追求表面功夫、忽视内涵的批评。
2. 第二句"淮南养宾客,所重斗与筲":这句意指在淮南地区,人们注重的是宾客间的争斗和斗争,而不是文化修养和人际交往的真诚。这表达了作者对功利主义和虚伪社交的不满。
3. 第三句"照蝉不明火,振树将徒劳":这句意味着用明火照亮蝉虫是多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已经有自己的发光器官。振动树枝只会白费力气。这里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现象,暗示人们应该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要做无用的努力或多余的干预。
4. 最后一句"哀哉蒙鸠子,托命于苇苕":这句表达了对受制于环境的命运的哀叹。蒙鸠子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它们栖息在苇苕之间,暴露于外界的威胁之下。这里作者通过描绘蒙鸠子的境遇,暗示人们应该警惕自己是否也像蒙鸠子一样受制于环境,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现实社会中一些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功利主义、虚伪社交和环境束缚的批评和思索。通过运用象征性的语言和隐喻,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陈独秀简介
近现代·陈独秀的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 ► 陈独秀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