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
石火泉边惜别离,西江月下长亭初。
离怀盈怆千船去,湖烟微动一帆舒。
水碧喧空聊自语,山红凝暧意难舒。
别念共宜清夜月,曾闻遥诉孤吟书。
马嘶北道天高远,人去南郡路长殊。
凉风柳陌情无尽,回首望乡泪难住。
征途辛苦山川阻,行色匆匆心更急。
烽火暗燃临别恨,枕河流水思乡泪。
贻我南国好风景,长记花开春景美。
中文译文:
在石火泉边相别离,西江月下长亭初。
离别的忧愁满怀,千船远去,湖烟微动一帆舒。
湖水碧绿喧闹,山峦染上暖意难舒。
共享的思念宜在清夜月下,曾远听闻孤吟写的遥情。
马嘶在北方道路上,天高远,人去南郡,路途遥远殊。
凉风吹过柳岸,情感无尽,回首望故乡,泪难止。
征途辛苦,山川阻,行色匆匆,心情更加急躁。
烽火背后,别离之恨暗自燃,枕河水流不停,思乡泪滴。
带给我南国美丽的风景,长久记住那春天花开的美景。
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马怀素为饯送唐州高使君赴任而作。诗人借着描绘别离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以及旅途中的辛苦和难舍之情。
在诗中,诗人以石火泉和西江月下长亭作为别离的背景,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哀愁和思念,深情地表达了对别离的痛苦之情。诗人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湖烟、山红等,以及动词的运用,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赏析:
《饯唐州高使君赴任》这首诗以深情和抒怀为主题,通过描写别离时的情感和离情别绪,展现了诗人的感怀之情。诗中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传神,如湖烟微动、山红凝暧等,与人物的离别之情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诗中的语言流畅优美,音韵悠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同时,诗中的对比手法也使得诗意更加深邃,如马嘶北道、人去南郡、凉风吹过柳岸等,描绘了行程的道路遥远和别离带来的伤感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描绘了离别时的孤寂与思念,展示了马怀素细腻的情感和对友人的真诚未减的情谊。同时,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使得整个情感更加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离别诗,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马怀素简介
唐代·马怀素的简介

马怀素(659―718),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寓居江都,少师事李善。家贫无灯烛,昼采薪苏,夜燃读书,遂博览经史,善属文。举进士,又应制举,登文学优赡科,拜郿尉,幼时家境贫寒,苦读经史。擢进士第,累迁御使。开元初,为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常山县公。兼昭文馆学士,四迁左台监察御史。有诗作《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酒字》。
...〔 ► 马怀素的诗(1篇)〕猜你喜欢
-
脚脚踏坠魂
出自 唐代 孟郊: 《上昭成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
- 觉觉觉空
- 天涯彼此一闲身
-
十日八九阴蒙蒙
出自 宋代 魏了翁: 《湖北提刑林寺丞赴召以书索诗》
- 未必致滂沱
-
蹍足不向楚
出自 宋代 陈造: 《大雪复用前韵呈王尚书》
-
待将红袖色
出自 明代 沈宛君: 《题小鸾所居疏香阁(三首) 次长女昭齐韵》
-
少畅闲情赖鸟声
出自 明代 黄云: 《萧斋坐雨感怀书事(二首)》
- 二京有宅卜年长
-
梦与觉谁分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