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诗文 > 翻译及注释

《次韵余鹿门世讲感事》翻译及注释

近现代陈三立

斫地哀歌有此不,尽收怪变起相酬。
长霄风乱旌旗影,独寐灯摇鼓角秋。
堆案遗经从解秽,列盆晚菊对含愁。
君家父子心源在,句法犹为汐社留。

注释:cì yùn yú lù mén shì jiǎng gǎn shì次韵余鹿门世讲感事

《次韵余鹿门世讲感事》是近代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斫地哀歌有此不,
尽收怪变起相酬。
长霄风乱旌旗影,
独寐灯摇鼓角秋。
堆案遗经从解秽,
列盆晚菊对含愁。
君家父子心源在,
句法犹为汐社留。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动荡时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中描述了大地被斩断的悲哀之歌,将种种奇异的变化都纳入了诗歌之中。长空中风乱旌旗,孤灯摇曳下鼓角声,仿佛秋天的寂寥与凄凉。残留的书籍堆积如山,解开了历史的污秽,晚秋时节盛开的菊花与诗人内心的忧愁相对。尽管世事翻覆,但君家父子的心灵仍然源源不断,诗歌的句法依然保留着汐社的风采。

赏析:
这首诗词以凄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动荡时代的景象,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切感受。斫地哀歌的形象使人感受到大地的颤动和人们内心的震撼,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的感慨。长霄风乱旌旗的描写,将战乱的场景与秋天的凄凉相结合,强调了时代动荡所带来的不安和伤感。诗中的晚秋景色与晚菊的含愁形成对照,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诗中的堆案遗经与列盆晚菊,分别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的思考。尽管世事翻覆,但君家父子的心灵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诗句"君家父子心源在"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的敬意。最后一句"句法犹为汐社留"则指出诗人对古典艺术形式的珍视和承袭。

整首诗词通过对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思考。诗人将个人的感受与时代的变动相结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幅动荡时代的画卷,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索和情感的共鸣。

陈三立简介

唐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2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