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景彝偶书》翻译及注释
一从奉诏银台路,下马成诗夺凤毫。
东观已陪窥秘箓,南宫又接较群髦。
芝封紫掖文章贵,星近端门气象高。
今是汉庭三独坐,夜吟犹许醉春醪。
注释:chéng jǐng yí ǒu shū呈景彝偶书
《呈景彝偶书》是宋代文人王珪的诗作。这首诗以表达作者的自豪和自信为主题,展现了他在官场中的成就和才华。
诗中描述了作者受命在银台路上驻足,灵感涌现,用诗篇夺得了凤毫,意味着他的才华和文采超群。接着,他在东观窥探了机密文书,在南宫又与众多文人交流互动。他的文章被封为紫掖,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与推崇,而他的声望也逐渐扩大。
诗中提到作者坐在汉庭上,这里指的是朝廷的高位,象征着他在政治上的独立和权威。他独自一人坐在这个位置上,沉浸在夜晚的吟咏中,可以尽情地品味春天的美酒。
这首诗词体现了王珪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的自豪和自信。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高官厚禄,并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中流露出对官位的骄傲和对文学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春天和美酒的喜爱。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在官场中的成功。通过描绘宫廷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王珪表达了对权力和文学的追求,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文官的自豪和自信。这首诗的诗意深邃、意境优美,展现了王珪的才情和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风采和气质。
王珪简介
唐代·王珪的简介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 ► 王珪的诗(43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