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诗文 > 翻译及注释

《观嬴秦吟》翻译及注释

宋代邵雍

轰轰七国正争筹,利害相磨未便休。
此至一雄心底定,其如四海血横流。
三千宾客方成梦,百二山河又变秋。
谩说罢侯能置守。
赵高元不是封侯。

注释:guān yíng qín yín观嬴秦吟

《观嬴秦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嬴秦(指秦朝)的兴起和帝国的统一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权谋之争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轰轰七国正争筹,
利害相磨未便休。
此至一雄心底定,
其如四海血横流。
三千宾客方成梦,
百二山河又变秋。
谩说罢侯能置守,
赵高元不是封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嬴秦之前的七国争霸时期,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不断,斗争激烈。诗中的“轰轰七国正争筹,利害相磨未便休”表达了当时战乱不断、世态炎凉的局面。然而,诗中出现了一位志向坚定的雄才大略之人,他心中已经决定要统一天下,就像四海之水汇聚成一条血脉般。这段描述表达了邵雍对于强势领袖的崇拜和对于统一的希望。

接下来的两句“三千宾客方成梦,百二山河又变秋”描绘了权谋斗争中的宾客和山河景色的变幻无常。宾客们的忠诚和山河的美丽都只是一场梦境,随着时光的流转而消散。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于政治斗争的一种讽刺,暗示了权力的脆弱和世事的无常。

最后两句“谩说罢侯能置守,赵高元不是封侯”点明了诗人对于权谋之士的不屑。诗中的“谩说罢侯”指的是那些自以为能够保住现有地位的权臣,而“赵高元不是封侯”则是对赵高(秦始皇时期的权臣)的嘲讽,认为他不过是个权谋之徒,并非真正的功勋者。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嬴秦的兴起和权谋斗争,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和权谋的思考,并对于权谋之士持有一种嘲讽和不屑的态度。

邵雍简介

唐代·邵雍的简介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 邵雍的诗(155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