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中条》翻译及注释
荆山赴太华,百万如走驼。
嘴尾不相殊,前后翻海波。
既至拥而蹲,仰首争列罗。
太华势愈尊,引手欲下摩。
中条从北来,亦愿依巍峨。
岂知队伍弱,只类马与驘。
奔腾气力尽,群伏饮大河。
饮已只南望,岌然将奈何。
注释:cháo zhōng tiáo嘲中条
《嘲中条》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荆山赴太华,百万如走驼。
嘴尾不相殊,前后翻海波。
既至拥而蹲,仰首争列罗。
太华势愈尊,引手欲下摩。
中条从北来,亦愿依巍峨。
岂知队伍弱,只类马与驘。
奔腾气力尽,群伏饮大河。
饮已只南望,岌然将奈何。
诗词中的"荆山"指的是作者的家乡,"太华"是指华山,而"中条"是指作者所在的中条山。诗中描述了荆山(作者的家乡)的人们前往太华山的盛况。
诗中的"百万如走驼"形象地描绘了前往太华山的人群络绎不绝的场景。"嘴尾不相殊,前后翻海波"表达了人群的动态和繁忙之象。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人们到达太华山后的情景,他们争相蹲下、抬头观望,希望能够更近地接触太华山,感受其威严。
接着,诗中转到描写中条山的游客。他们也希望能够依附在巍峨的太华山身旁,感受太华山的庄严和威仪。然而,作者指出中条山的队伍相对较弱,与太华山的气势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两句表达了中条山的游客在奔腾中力竭,最终只能群伏在大河边饮水。而饮水之后,他们只能仰望太华山,对于自己无法接近太华山的境遇感到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荆山和中条山的游客,展现了太华山的崇高和壮丽,以及个体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同时也探讨了人们对于追求高尚和崇高的努力,以及在现实面前所遭遇的阻碍和困境的主题。
文同简介
唐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85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