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翻译及注释
蟾宜天地静,三五对阶蓂。
照耀超诸夜,光芒掩众星。
影寒池更澈,露冷树销青。
枉值中秋半,长乖宿洞庭。
注释:zhōng qiū yuè中秋月
《中秋月》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名为无可。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秋月
蟾宜天地静,
三五对阶蓂。
照耀超诸夜,
光芒掩众星。
影寒池更澈,
露冷树销青。
枉值中秋半,
长乖宿洞庭。
中文译文:
明亮的月光适宜使天地宁静,
三五对阶上盛开着秋菊。
它照亮了一切夜晚,
它的光芒遮掩了其他星辰。
它的倒影使寒冷的池塘更加清澈,
露水冷寒,树叶逐渐凋零。
可惜中秋已过一半,
我仍未回到洞庭湖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的景象。诗人以中秋的月光为主题,表达了对明亮月光的赞美和对寂静夜晚的渴望。诗中的“蟾”指代月亮,用“蟾宜天地静”形容月光的明亮和它给予的宁静感。三五对阶上盛开的秋菊象征着丰收的季节和节日的氛围。
诗人称赞月亮的光芒照耀着整个夜晚,使其他星辰黯然失色。月光倒映在池塘中,使其更加清澈明亮。然而,秋天的露水已经变得冷寒,树叶也开始凋零,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最后两句“枉值中秋半,长乖宿洞庭”表达了诗人对于错过中秋佳节的遗憾和对洞庭湖的思念之情。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表示自己未能在中秋佳节时回到洞庭湖畔,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中秋夜晚的景象,通过对月光、秋菊和自然变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独特性,以及对时间流逝和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无可简介
唐代·无可的简介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 ► 无可的诗(9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