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歌行》翻译及注释
王者布大化。
配干稽后祇。
阳育则阴杀。
晷景应度移。
文德以时振。
武功伐不随。
重华舞干戚。
有苗服从妫。
蠢尔吴中虏。
凭江栖山阻。
哀哉王士民。
瞻仰靡依怙。
皇上悼愍斯。
宿昔奋天怒。
发我许昌宫。
列舟于长浦。
翌日乘波扬。
棹歌悲且凉。
太常拂白日。
旗帜纷设张。
将抗旄与钺。
耀威于彼方。
伐罪以吊民。
清我东南疆。
注释:zhào gē xíng棹歌行
王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察后只配干。
阳气蕴育阴气就杀了。
影响应度移。
文德按时赈。
武力征伐不服从。
重华舞干戚。
苗族服饰从妫。
吴中虏蠢动。
凭江栖山阻。
可悲王士人民。
瞻仰没有依靠。
皇上悼念这。
从前就大发愤怒。
发我许昌宫。
列船在长浦。
次日乘波传播。
棹歌慷慨悲凉。
太常掠过太阳。
旗帜纷纷设置。
将举起白旄与铁。
到敌方耀武扬威。
讨伐罪人以安抚人民。
清我东南边疆。
曹叡简介
唐代·曹叡的简介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 ► 曹叡的诗(1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