奤字概述
折叠展开
〔奤〕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ò、hǎ、tǎi,部首是大,总笔画是12画。
〔奤〕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大、面”。
〔奤〕字仓颉码是KMWL,五笔是DDMD86,DDLF98,四角号码是40602,郑码是GDJK。
〔奤〕字的UNICODE是U+596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2884,UTF-32:00005964,UTF-8:E5 A5 A4。
〔奤〕字异体字是𩔈。
奤的意思
折叠展开
奤
1pòㄆㄛˋ基本解释
◎脸庞大。
奤
2hǎㄏㄚˇ基本解释
◎地名用字。
奤
3tǎiㄊㄞˇ基本解释
◎〔~子〕a。中国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行动笨拙的人的谑称。b。中国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
奤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大部
武英殿刻本: 第598頁,第10字
同文書局本: 第253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88頁,第30字
音《集韻》:普伴切,音坢──面大曰奤。
音又,《字彙補》:胎上聲。
《菽園雜記》:南人詈北人爲奤子。
注解
〔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奤〕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ò、hǎ、tǎ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大、面。
〔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ò] ⑴ 脸庞大。㈡ [hǎ] ⑴ 地名用字。㈢ [tǎi] ⑴ 〔~子〕a。中国一些地方对身躯肥大,行动笨拙的人的谑称。b。中国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
奤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奤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