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shú ㄕㄨˊ

小部 共6画 上下结构 U+5C17
汉语字典

小部

6画

4画

上下结构

shu

shú

HIU

YMF

IDAK

21901

5C17

211234 竖、横、横、竖钩、撇、点

叔 菽

尗的笔顺

折叠展开

尗字概述

折叠展开

〔尗〕字拼音是shú,部首是小,总笔画是6画。

〔尗〕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上、小”。

〔尗〕字仓颉码是YMF,五笔是HIU,四角号码是21901,郑码是IDAK

〔尗〕字的UNICODE是U+5C1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3575,UTF-32:00005c17,UTF-8:E5 B0 97。

〔尗〕字异体字是叔、菽

尗的意思

折叠展开

shúㄕㄨˊ

基本解释

同“菽”。

尗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上 部首:小部

武英殿刻本: 第701頁,第7

同文書局本: 第297頁,第5

標點整理本: 第235頁,第32

正字通》:菽、叔同。
前漢・昭帝紀》:以叔、粟當賦。〔註〕與菽同。又,叔,季父也。古作尗,从上、从小。後人加又爲叔,或从寸作尗,又加艸爲菽。

注解

〔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上,康熙部首是小部

〔尗〕字拼音是shú,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上、小

〔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ú] ⑴ 同“菽”。

尗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尗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七下反切式竹切頁碼238頁,第4

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凡尗之屬皆从尗。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四反切式六反頁碼607頁,第6行,第1

尗豆也。象尗豆生。凡尗之屬,皆從尗。

鍇注臣鍇曰:「尗也,故《春秋榖梁傳》曰:『齊桓公伐山戎,出其山蔥。』戎,菽是也。豆性引蔓,故從丨;有歧枝,非從上下之上也,故曰象尗生。小象根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七下反切式竹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342頁,第4許惟賢588頁,第5

尗豆也。

段注尗豆古今語。亦古今字。此以漢時語釋古語也。《戰國策》。韓地五穀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史記》豆作菽。

尗象豆生之形也。

段注尗象各本作象尗。誤。今正。重言尗者,著其形也。豆之生也。所種之豆必爲兩瓣。而戴於莖之頂。故以一象地。下象其根。上象其戴生之形。式竹切。三部。今字作菽。

凡尗之屬皆从尗。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尗【秀】。豆也。豆乃籩豆。漢人呼尗為豆,乃雙聲之借。

尗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65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594頁,第6字
3黃侃手批第457頁
4說文校箋第298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285頁,第12字
6說文今釋第1031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1758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370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1515頁,第1字
10說文標整第183頁,第7字
11標注說文第293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2416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7360頁【補遺】第17102頁
14通訓定聲第1134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625頁【崇文】第2497頁
16說文句讀第963頁
17說文新證第586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305頁,第4字
19古字詁林第六冊,第729頁,第2字
20古字釋要第700頁,第5字

尗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younger of brothers; father's young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of a husband

尗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尗(甲骨文·商·宾组) 甲骨文 宾组

尗(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尗(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尗(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尗(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尗(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尗(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尗(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尗字组词

折叠展开

尗结尾的词语

幽尗麻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