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的笔顺
癰字概述
〔癰〕字拼音是yōng,部首是疒,总笔画是23画。
〔癰〕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雝”。
〔癰〕字仓颉码是KVUG,五笔是UVKY,四角号码是00115,郑码是TZYN。
〔癰〕字的UNICODE是U+767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0320,UTF-32:00007670,UTF-8:E7 99 B0。
〔癰〕字异体字是㿈、痈、癕、臃、𤻕、𤼟、𦡈。
癰的意思
癰痈
yōngㄩㄥ基本解释
◎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易生於頸、背部,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疽。吮~舐痔(喻不擇手段地巴結,厚顏無恥地迎合權貴)。
癰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74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783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738頁,第21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容切,音邕。
《說文》:腫也。
《廣韻》:癰癤。
《釋名》:癰,壅也。氣壅否結,裹而潰也。
《正字通》:惡瘡也。有疵癰、赤施、兔齧、走緩四淫,厲癰、脫癰諸名,皆氣血稽留,榮衞不通之所致也。
《後漢・律曆志》:驚蟄晷長八尺二寸,未當至而至,多病癰疽脛腫。
例又,地名。與雍州之雍通。
《後漢・獻帝紀》: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註〕謂金城、酒泉、墩煌、張掖。
音又,邕上聲。
《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
《釋文》:癰,委勇反。
例《集韻》亦作臃,又書作;《韻會》或作
。
注解
〔癰〕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癰〕字拼音是yōng,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疒、雝。
〔癰〕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ōng] ⑴ 一種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易生於頸、背部,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癰字的翻译
- carbuncle, sore, ulcer, abscess
- Karbunkel, Karfunkel (S)
- ulcère, abcès
癰的字源字形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战国 金文 战国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关沮
汉 简 张家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