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的笔顺
綦字概述
〔綦〕字拼音是qí,部首是糸,总笔画是14画。
〔綦〕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其、糸”,五行属木。
〔綦〕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糸,其声。糸( mì ),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是苍灰色。
〔綦〕字仓颉码是TCVIF,五笔是ADWI86,DWXI98,四角号码是44903,郑码是ECZ,中文电码是4847,区位码是8475。
〔綦〕字的UNICODE是U+7DA6,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166,UTF-32:00007da6,UTF-8:E7 B6 A6。
〔綦〕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中,序号5642。
〔綦〕字异体字是綥、綨、𥾎、𥾟、𥾻、𦻆。
綦的意思
綦
qíㄑㄧˊ基本解释
①青黑色。~巾。
②极,很。~难。~切。言之~详。
③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糸,其声。糸( mì ),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
2.同本义dark grey。
綥,帛苍艾色。 —— 《说文》缟衣綦巾。 —— 《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四人綦弁。 —— 《书·顾命》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 《礼记·玉藻》
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
3.鞋带shoelace。
夏葛履…,组綦系于踵。 —— 《仪礼·士丧礼》
4.足印 footprint。如:綦迹(足迹;踪迹);綦履(履迹;脚印);綦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5.标准standard。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 —— 《荀子》
6.通“基”。基本base; foundation。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 —— 《荀子·王霸》
7.通“极”。顶点,终了top。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 —— 《荀子·王霸》
8.姓。如:綦公(复姓);綦毋(复姓);綦连(复姓)
副词
◎非常,很 very。如:綦谿(深峭,极深);綦谷(极深)
綦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6頁,第5字
同文書局本: 第926頁,第41字
標點整理本: 第889頁,第16字
古文:
例《廣韻》、《集韻》、《韻會》同
。
《說文》,或从其作綦。
《博雅》:綦,綺綵也。
《書・顧命》:四人綦弁。〔傳〕綦文鹿子皮弁。〔疏〕鄭康成云:靑黑曰綦。王肅云:綦,赤黑色。又,《詩・鄭風》:縞衣綦巾。〔傳〕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〇〔按〕《說文》引《詩》作綥巾,云未嫁女所服。
例又,《儀禮・士喪禮》:綦繫于踵。〔註〕綦,屨繫也,所以拘止屨也。
例又,《荀子・王霸篇》:綦大而王,綦小而亡。〔又〕目欲綦色,耳欲綦聲。〔註〕綦,極也。綦,或爲其,傳寫誤耳。
例又,姓。
《廣韻》:何氏《姓苑》云義興人。
音又,《集韻》:渠記切,音忌──義同。
注解
〔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綦〕字拼音是qí,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其、糸,五行属木。
〔綦〕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糸,其声。糸( mì ),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是苍灰色。
〔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qí] ⑴ 青黑色⑵ 极,很⑶ 姓。
綦字的翻译
- dark grey. variegated. superlative
- äußerst, Superlativ (S), Qi (Eig, Fam)
- très, énormément
綦的字源字形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秦 简 睡虎地
秦 简 岳麓书院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