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ㄘˋ

虫部 共12画 半包围结构 U+86D3
汉语字典

虫部

12画

4画

半包围结构

ci

FAJI

JILMI

EHI

43150

86D3

121251214534 横、竖、横、竖、横折、横、竖、横、点、斜钩、撇、点

䗹 蚝 螅 螆 蟌 𧉠 𧊸 𧍤 𧏀

蛓字概述

折叠展开

〔蛓〕字拼音是cì,部首是虫,总笔画是12画。

〔蛓〕字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𢦏"、虫”。

〔蛓〕字仓颉码是JILMI,五笔是FAJI,四角号码是43150,郑码是EHI

〔蛓〕字的UNICODE是U+86D3,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4515,UTF-32:000086d3,UTF-8:E8 9B 93。

〔蛓〕字异体字是䗹、蚝、螅、螆、蟌、𧉠、𧊸、𧍤、𧏀

蛓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ㄘˋ

基本解释

一种毛虫,刺蛾科黄刺蛾的幼虫。俗称“洋辣子”。

蛓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89頁,第15

同文書局本: 第1081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1054頁,第22

唐韻》、《集韻蛓七賜切,音刺。
說文》:毛蟲也。
爾雅・釋蟲》:蜭,毛蟲。〔疏〕蜭,一名毛蠹,卽蛓也,今俗呼爲毛蛓,有毒螫人。王逸〈九思〉:蛓緣兮我裳。

又,《唐韻》:七吏切──義同。

玉篇》或作螆、蛓蛓、蚝,《類篇》別作蛓,《集韻》又作蛓

卷目:考證・申集中 部首:虫部

愛日堂藏本: 第626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68頁,第17

《爾雅・釋蟲》蜭,毛蟲。《疏》蜭一名毛蠹。

謹照原文兩蜭字𠀤改蛁。毛蟲改毛蠹。

注解

〔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蛓〕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𢦏、虫

〔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ì] ⑴ 一种毛虫,刺蛾科黄刺蛾的幼虫。俗称“洋辣子”。

蛓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蛓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千志切頁碼442頁,第10

異體

蛓毛蟲也。从虫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千志切頁碼1045頁,第1行,第2

蛓毛蟲也。從虫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千志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658頁,第3許惟賢1156頁,第10

蛓毛蟲也。

段注不曰毛蠹者,不居木中。但食葉也。《釋蟲》云:蟔,蛅蟴。郭云:蛓屬也。今靑州人呼蛓爲蛅蟴。孫叔然云:八角螫蟲。失之。按今俗云刺毛者是也。食木葉。體有棱角,有毛,有采色。毛能螫人。叔然說不誤也。其老而成蛹。則外有如雀卵然。《本艸經》謂之雀甕。或出成蛾放子如蠶子。或卽卵育於中。故《本艸》云:雀甕,蛅蟖房也。蛅蟴音髯斯。

从虫。聲。讀若笥。

段注三字依《爾雅・釋文》補。千志切。一部。《本艸》作蚝。音同。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今刺毛蟲當作蛓。

蛓⊙毛蟲。

蛓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74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1125頁,第3字
3黃侃手批第837頁
4說文校箋第587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525頁,第10字
6說文今釋第194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3264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527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797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349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563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4637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12886頁【補遺】第17940頁
14通訓定聲第759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54頁【崇文】第4613頁
16說文句讀第1918頁
17章授筆記第552頁,第9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22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223頁,第5字

蛓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aterpillar; (Cant.) a nit, louse; itching
  2. tique

蛓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蛓(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蛓(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