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31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642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590頁,第10字
古文: 、
音《唐韻》:子之切;《集韻》、《韻會》:津之切;《正韻》:津私切,音兹──水名。
《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例又,霸水之別名。
《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滋水。
例又,蒔也、長也、益也。
《書・泰誓》:樹德務滋。
例又,液也。
《禮・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例又,多也、蕃也。
《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
例又,滋味也。
《禮・月令》:薄滋味,無致和。
例又,濁也。
《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例又,與孳、孜通。
例又,通作兹。
《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音又,《廣韻》:疾之切,音慈──水名,出高麗山㊟。
《山海經》: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注解
〔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滋〕字拼音是z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兹,五行属水。
〔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ī] ⑴ 生出,长⑵ 增益,加多⑶ 汁液,润泽⑷ 味道⑸ 喷射⑹ 浊:“何故使吾水~?”
滋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滋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